段学志,教授/博导,国家优青
【个人简介】
2019.09 -至今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bat365在线平台,教授
2018.08 -至今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,副主任
2017.09 -至今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bat365在线平台,上海市特聘教授
2016.09-2017.08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bat365在线平台,副教授
2015.11-2016.08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bat365在线平台,讲师
2013.11-2015.11 挪威科技大学,Postdoc,合作导师:De Chen院士
2012.03-2013.11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团队博士后,合作导师:龚学庆教授
2007.09-2012.03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,化学工程,博士,导师:袁渭康院士
2003.09-2007.06 湘潭大学,化学工程与工艺,学士
【人才计划】
2021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(青年);
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;
2017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(A类);
2017年上海高校特聘教授(东方学者)。
【荣誉称号】
2021年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;
2020年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(负责人:段学志);
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“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”;
2019 Class of Influential Researchers in Ind. Eng. Chem. Res.;
2019 Reaction Chemistry & Engineering Emerging Investigators;
2018年中国化学会“青年化学奖”;
201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“青年教师奖”;
2017年中国化工学会“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”;
2016年国际催化联合理事会“Young Scientist Prize”。
【社会兼职】
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学编辑;
Nano Research、Green Energy & Environment、《化工学报》、《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学报(自然科学)》等国内外期刊(青年)编委/执行编委;
EcoMat、Green Energy & Environment、《化工学报》和《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》专刊客座编辑;
国家能源局能源装备项目筛选评估专家,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过程强化专委会青年委员/青委会工作小组成员。
【研究方向】
致力于发展反应动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,采用理论计算模拟、原位动态表征技术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手段,创新设计开发与优化工业催化剂和反应器:
机理及数据驱动的催化剂与反应器设计;
绿色低碳新反应与新技术(如接力催化、电催化、微化工);
可再生能源在化工中的高效利用;
电子化学品合成与纯化;
功能材料(如高性能合纤PBO和PIPD)设计开发。
【承担项目】
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上海市教委/科委项目、中国石化委托项目等20余项。
1.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: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,在研,主持;
2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:丙烯氢氧环氧化制环氧丙烷:接力催化机理及动力学调控,在研,主持;
3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:Fe基费托催化剂上低碳烯烃形成机理及动力学特征,在研,主持;
4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:特定结构和形貌的Fe-C合金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氨分解反应行为,结题,主持;
5.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自然科学重大项目:低碳烯烃选择性氧化的动态动力学及调控机制,在研,主持;
6.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:低碳烃转化动态动力学及催化剂创制,在研,主持;
7.中国石化委托项目:氟代碳酸乙烯酯连续合成与分离新工艺开发,在研,主持;
8.中国石化委托项目:加氢催化剂孔结构对其反应性能影响关系研究,在研,主持;
9.中国石化委托项目:微米级棒状及晶粒集中的氧化铝合成技术开发,结题,主持;
10.中国石化燕山院委托项目:不同宏观形貌银催化剂的反应动力学研究,结题,主持。
【主要学术业绩】
催化技术是现代化学工业的支柱,反应动力学是工业催化剂与反应器设计的重要基础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,聚焦低碳能源化工与专用化学品合成,在传统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(主要关注宏观变量与性质),创新提出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动力学辨认方法,发现易于实验测量的金属电子结合能/电荷可作为活性描述符,建立包含催化剂介观结构参数(即活性位数目和电子性质)与介尺度机制(即吸附-活化态及分布)的介观动力学(Meso-structured Kinetics)模型、工业催化剂床层-颗粒双尺度动态模型、异形颗粒堆积及与反应器耦合模型,实现对宏观催化性能的准确预测与优化调控,将动力学分析从传统的反应器设计拓展到催化剂设计,研制成系列高比质量活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。
相关研究工作获得2019年教育部“自然科学二等奖”、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“科技进步一等奖”;在JACS、Angew. Chem.、Nature Commun.、Chem、Chem. Catal.、Engineering等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,其中化工三大期刊(AIChE J、Chem Eng Sci和Ind Eng Chem Res)30余篇。
1. Structural and kinetics understanding of support effects in Pd-catalyzed semi-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. Engineering2021, 7: 103-110.
2. Mechanism-guided elaboration of ternary Au-Ti-Si sites to boost propylene oxide formation. Chem Catal. 2021, 1: 885-895.
3. Theory-guided design of atomic Fe-Ni dual sites in N, P-co-doped C for boost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. Chem Catal. 2021, 1: 734-745.
4. Adsorption site regulation to guide atomic design of Ni-Ga catalysts for acetylene semi-hydrogenation. Angew. Chem. Int. Ed. 2020, 59: 11647-11652.
5. Dual-active-sites design of Co@C catalysts for ultrahigh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N-heteroarenes. Chem2020, 6: 2994-3006.
6. Directly transforming copper (I) oxide bulk into isolated single-atom copper sites catalyst through gas-transport approach. Nature Commun.2019, 10: 1-7.
7. Thermal emitting strategy to synthesize atomically dispersed Pt metal sites from bulk Pt metal. J. Am. Chem. Soc.2019, 141: 4505-4509.
8. Mechanistic insight into size-dependent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in Pt/CNT catalyzed hydro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ammonia borane. J. Am. Chem. Soc. 2014, 136: 16736-16739.